更新时间:2025-08-26 04:03:27
(注:本文剧透很多,想看电影的朋友们可直接跳到文字的最后一部分)
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山大学在抗战末期的一段校史,也是中大人和粤北人民守护人文和家园的一段历程。
中山大学在抗战时期经历过多次迁校,电影中所介绍的,是在1944年,粤北的坪石镇受到日军的南北夹击,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中大附中、中大附小等多个学校即将从坪石迁移的故事。在电影里也提到了,国立中山大学曾在1940年从云南澄江迁回至广东省北部的东昌县坪石镇。
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想起电影中黄际遇教授(中山大学的数学天文系的教授,文理通才的黄教授)对邱扬(从香港求学到坪石,想考到中大上大学的同学)说,为国捐躯者,当然值得赞颂,但是人文的璀璨,是代代传承而不绝的。
在电影的后半部分,黄际遇教授在伤兵营中听到忙碌营救伤病的女儿楚言告诉他说,日军已经达到了距离坪石不远的栗源堡。黄教授推测,只一日,日军便可到达坪石。
于是黄教授连忙跑到学校坪石集结坪石众人,一起坐火车迁离坪石。中大的图书馆馆长杜馆长为保护学校书籍,迟迟不上车,于是黄教授与邱扬等人将馆长用绳子五花大绑,众人一齐将馆长抬上大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山大学师生员工与当地人民一起迎来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电影临近尾声时,楚言与黄教授的学生钟集结婚,在婚礼上,黄教授的发言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我欠理学院的同学们…节课,欠文学院同学们96节课…欠…也欠已经殉难的卫教授一盘酣畅淋漓的棋局…在各位教授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山大学的精神…,在同学们的身上,我看到的是青春…感谢这五年来,坪石的乡亲们收留我们”,高举酒杯到头顶后,他又言谢道,“多谢!”
那一刻,我忍不住流泪,我发现电影院的观众们有些也已红了眼眶,大家都深深地投入进了这个故事里。
1945年,师生员工们陆续返回广州原校址的途中,黄教授途径清远时,不幸坠水罹难,享年60岁。他一生都没有实现一些心里真诚想要实现的愿望。关于黄教授去世的事情,这一部分电影里只是引用了专家的文献进行叙述,没有戏剧画面。我想这样用文字的方式带过就好,不然我会更加地流泪。
影片尾声的时候,我在大荧幕上看到了黄际遇教授的生平介绍,以及英国学者李约瑟到中山大学参观时拍摄的校内人员合影。听着歌曲《风》的台词,我听到了座位旁的抽泣声,我们一直静静地观看和聆听完这个故事。
直到影片放映结束后的两秒后,我们才起身离去。其实我今天去的影院只有31个座位,到场的人最多也可能仅仅有20多位。
“可爱的风,思念的人啊
可恼的风,落难的人啊…”
8月15日,《坪石先生》上映,我发现基本上影片都是粤语版的。那天我在地铁上看到了电影上映的消息,也同时看到了来自广东省对电影的采访报道,其中我注意到,谢君豪老师提到,他在饰演黄教授时,言语是不能大声的,尽管他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爽朗的人。这方面我在电影中也有所体会。黄教授在和教授们下象棋以及各种做事情上的“忍”与节制,其实都是一种智慧的坚守与保护,而不是懦夫的愚蠢。黄教授言语不多,却句句切中肯綮。
这篇报道上还提到了导演对人性尊严的表现,摒弃了炮火中血肉横飞的惨烈。我想到电影中一共有两处这样的摒弃处理。第一处是白天,黄教授向理学院的同学们介绍天文的用途之时,警报声响起,黄教授在讲台上挥手,指挥着同学们疏散,自己在同学们撤离后也跑出教室。第二处是夜晚,他在教室裡向文学院的同学们朗诵骈文时,来到教室外,听到外面忽然传来的敌机声,立即疏散同学们撤离。
《坪石先生》让我对粤语文化、广东地区抗战时期的历史、中山大学的校史、中大的很多学院和教授有了更深刻地了解。我对中山大学也产生了真情,难得与宝贵的敬意深深地扎在心中的土壤里。电影带给我的感染是无可替代的。
《坪石先生》在北京的排片一天的总数也很难到达5场,而且每天每个电影院也基本只有一场,这些影院大多离我家的距离得至少有10公里了。但是排片少是小事,今天我玩的很开心😌
其实今天下午的电影绝大部分都是粤语原声,很少部分是国语配音的,虽然买票的时候标注的是国语场。
上周末看到中山大学、《坪石先生》的导演甘小二导演、以及坪石先生电影的官方号在网上的对《坪石先生》的宣传,我心里很感动,因为真的在网上太少看到对《坪石先生》有关的介绍和分享了。
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谢君豪老师主演的粤语电影。老师应该是我粤语电影、粤语话剧以及粤语的启蒙老师,尽管我对粤语一窍不通。真的很高兴我今天可以有时间有机会来看您的电影。
我也很高兴作为一名已走过大学半程和对粤语、香港有兴趣的学生,我能够继续领略岭南文化的韵味,感受中山大学的风采。感谢您与剧组所有老师们的付出与真情。希望我有机会还可以再见到您😭,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燃烧的女子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