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从历史角度点评2022版电影《西线无战事》

2022年上映的新版《西线无战事》被认为是近年来最优秀的战争片之一,不仅在国际上斩获了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众多奖项,也在国内广受好评。该片的反战立意和文艺气息使其在国内深受电影爱好者们的喜爱(本片在豆瓣上8.5的评分就是个有力证明),其残酷而又刺激的战争场面和逼真的视觉效果也使其深受国内军迷们的欢迎,本片在国内军圈甚至被认为是最真实反映一战历史和堑壕战的电影之一,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尽管新版《西线无战事》在国内非常受欢迎,但简中圈互联网上对于这部电影并非全是溢美之词,对这部电影感到失望的观众还是不少的,这部分观众主要是原著党。按照鄙人在网上看到的来自原著党们的说法,本片很多魔改后的情节非常离谱,比如老兵凯特去法国农民家里偷鸡被十岁不到的小屁孩枪杀(原著里是偷的德军司令部的鹅,而且,凯特最后是被法军的流弹炸死的)、主角的死亡方式和死亡时间、大家传来传去的靴子变成了丝巾、主角内心的挣扎和转变基本没有提及、众多精彩的文戏被删(比如战前训练、众人讨论战争的原因、主角回家探亲的经历等等)、删掉了德国国内鼓动宣传战争的洗脑环节、原著中无休止的炮击蹲掩体(西线各国基层官兵的日常)没有了、强行加入德军高层的视角、强行加入的双方高层谈判情节、强行加入的德军最后一波送人头的自杀式进攻情节等等,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完全跑题了,没有体现出原著的名字“西线无战事”的含义,可以说是一部和原著基本没太大关联的二次创作。不过,由于本人没有读过原著,所以,本人对于这部电影在剧情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就不多做赘述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搜搜原著党们对这部电影的各种负面评论,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从历史角度来评判这部电影。鄙人注意到,迄今为止,简中圈从来没有任何一篇影评从军事和历史角度出发来批判和吐槽这部电影,而这部电影已经成功地误导了大量对一战历史(尤其是一战西线堑壕战的历史)知之甚少的国内军迷,甚至形成了不少刻板印象,所以,鄙人认为有必要从军事历史角度上好好扒一扒这部电影的皮,顺便还原一下那些被本片曲解甚至篡改的历史真相,接下来就让我们好好来聊一聊这部电影在军事历史方面出现的各种令人难绷的问题。

第一,关于片中在反击中主动冲击德军阵地(准确的说其实是法军阵地,电影的这一段描述的是法军试图从德军手里夺回自己刚刚丢失的阵地)并在堑壕里横冲直撞、碾压德兵的法军圣沙蒙坦克,法国人在实战中一直是将其作为自行火炮使用的,而不是在进攻中将它们作为坦克来使用过(这玩意过于笨重,且机械故障频发,在战场上很容易陷入泥坑中或者卡在战壕里拔不出来),在实战中真正被用来冲击德军阵地的是雷诺FT-17坦克(关于这一点,1930年的德国老电影《西线1918》就还原的很到位)。而且,由于圣沙蒙的体型过于硕大,一旦被用作坦克进攻,在很远的距离就会被德军炮兵观察哨发现,很容易成为德军炮兵的靶子。

上面几张图展示的是电影里的平行宇宙中的圣沙蒙,把自家堑壕和堑壕里的德军士兵一起给碾了个稀巴烂

第二,除了用圣沙蒙碾压自家堑壕以外,反击中的法军喷火兵甚至冒着枪林弹雨、排成一派直挺挺地站立在堑壕上方用喷火器烧自家堑壕。且不说这么玩会把自己的堑壕都毁得差不多了且大火也会严重影响己方步兵追击溃逃敌人的速度(除非法国士兵都已经“原子化”了,敢明晃晃地往火里嗯冲),这样做等于是把他们自己完全暴露在了德军的枪口之下。现实中法军要是敢这么玩,分分钟会成为远处的德军步兵的靶子,要知道缺少大量步兵掩护的喷火兵是很脆弱的,而且,喷火兵主要是用来烧敌人的火力点、碉堡和暗堡,而不是烧自家的战壕,清理那些进入了自家战壕里的敌人时还是得依靠轻机枪、步枪、手榴弹、工兵铲和刺刀。

上图:整部电影中最令人智熄的场景之一:法国喷火兵站成一排烧自家战壕。

第三,1918年的时候德军已经装备了大量的反坦克步枪了,德军面对坦克的时候其实并不像片中展现的那样几乎手足无措,德军的炮兵和反坦克步枪都会给协约国的坦克造成很大威胁。而且,现实中战争末期德军的反坦克子弹的配发量也已经很可观了,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一个师都凑不出一发。

上图:一战末期德军装备的M1918反坦克步枪

上图:标准的毛瑟7.92×57mm的K型穿甲子弹(也就是“K弹”)

上图:德军使用的13.2mmX92mm半凸缘瓶型弹。用M1918发射这种子弹的枪口初速度可以达到805米/秒,能在100米的距离内可以打穿26毫米厚的钢板,在200米的距离内可以击穿23.5毫米的钢板,而在500米的距离内则可以击穿18毫米厚度的装甲。

第四,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连基本的历史都没学好,片尾字幕宣称“1914年10月以后西线交战双方就转入了静态的堑壕战,直到终战,战线都没怎么移动过”,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如果说剧组不知道1917年初德军大踏步撤退到兴登堡防线(电影《1917》的故事背景)的过程中战线已经出现了大幅度挪动这个典故也就罢了,他们怕是连1918年德军发起的“皇帝会战”和联军发起的“百日攻势”这两场最终决定了西线和整场战争结局的巨型会战都不知道啊,在这两次会战期间西线的战线变动幅度非常大。首先德军皇帝会战期间差点把英军赶下了海并且在最后的高潮阶段(即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期间)一度兵临巴黎城下;联军发起的百日攻势战线变化更大、100天内联军直接把德军从法国北部的亚眠一路平推到了德法边境,解放了整个法国东北部地区和比利时部分领土,兴登堡防线也早就被突破了,终战前南部的联军甚至已经进入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你管这叫“战线没怎么变动”?事实上,一战末期西线的作战模式已经变成了运动战、而不是堑壕战了,德军的“暴风突击队”战术的出现和英法大规模集中使用坦克彻底改变了这场战争的格局。说起来,所谓的“一战期间西线的战线没怎么移动”这个梗是战后西方左派发明出来的,本质上和越战期间美国国内的反战白左炮制出来的所谓“战略轰炸无用论”的言论一样,都是为了强调战争的无意义从而达到其反战的目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反战而反战),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歪曲和篡改历史事实。

第五,这部电影里战争末期的德军吃得比历史上要好多了,历史上1918年的德军要是能像电影里那样有堆积如山的土豆,恐怕就不会士气崩溃、后方闹兵变了,土豆在当时的德军里算是奢侈品了,德军已经快发不起军粮了,前线很多德军士兵靠吃木屑充饥,这一点在原著小说和30版电影里都有所体现。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对德国和占领区的海上封锁造成了德国全境的大范围饥荒和物资匮乏,到一战结束时德国国内已经有42.5万人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了,这是导致德国国内爆发革命和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六,整部电影里德军从没有得到过己方炮火的支援,全程用步枪和手榴弹对抗法军的大炮、坦克、机枪、毒气和喷火器,甚至在进攻法军战壕和圣沙蒙出现的时候,德军也依然没有得到任何炮火支援,这也十分离谱,现实中德军绝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在没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况下、光天化日之下顶着法军的机枪和大炮硬冲,属于是比昭和日军还要“昭和”了(要知道即便是二战时期的日军在没到山穷水尽的情况下都不会轻易发动板载冲锋,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到了弹尽粮绝、突围无望的最后关头,日军才会在完全没有炮火掩护下向对手发起自杀式的板载冲锋,说白了就是一心求死)。不了解历史的小白看到这样的片段会被误导,会以为一战期间德军都是昭和日军附体、用“血肉之躯”跟“武装到牙齿”的协约国军队对抗了四年之久。

第七,关于德国的对手,这片提到了美国和法国,甚至还提到了俄国,但却只字不提德国最大的对手英联邦就离谱。实际上一战打败德国贡献最大的是大英帝国,光是英国的海上封锁对德国的巨大影响这一条就足以秒杀法国在地面作战中的所有贡献了(法军在地面作战中给德军造成的伤亡再大,也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德皇对德国的统治根基,但海上封锁给德国造成的饥荒和物资短缺却可以),更不用说没有英国和俄国,法国早就已经沦陷了,当时法国的综合国力、人口数量、军事实力都远远无法跟德国相提并论(战前法国的钢产量甚至只有德国的1/4,人口只有德国的六成),甚至军队的战斗力都显著不如德军(这一点也体现在交换比上,整个一战期间法军在与德军交战时的交换比超过了3:2,而当时德国的青壮年人口接近法国的两倍,即便是有殖民地输血,法国也无法弥补这么巨大的人口基数差距,更别说承受这样的交换比了),如果没有英国和俄国的介入,单凭法国自己的力量其实根本无法抗衡德国。而且,除了海上封锁以外,随着战争的持续,英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地面作战中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917年春法军的“尼维勒进攻”失败引发全军兵变以后,英军就开始在西线战场上扮演主角了,在后面的1918年一整年里英军给德军造成的损失差不多相当于这一年里法军、美军和比利时军给德军造成的损失的总和(按照本人的考证,1918年英军给德军造成的损失人数在90万左右,美军、法军、比利时军、意大利军和葡萄牙军给德军造成的损失加起来只有90.7万人,详情参见本人写的关于一战德军损失和交换比的考证文https://www.douban.com/note/876569332/),而且,百日攻势期间英军推进距离是最远的,也是最先突破兴登堡防线的,牵制德军的兵力也超过了法军和美军,抓获的俘虏人数也几乎相当于法军、美军和比利时军同期抓获的俘虏人数的总和(从7月初到终战为止,英军在西线战场上抓获了190574名德奥战俘(其中包括10429名奥军战俘),同期西线战场上的法军、美军和比利时军加起来总共也只抓获了197642名德奥战俘),可以说战争末期的时候英军才是德军最大的对手,无论在地面上,还是在海上,而德军最高统帅部真正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也是在8月8日数百辆英军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在亚眠方向取得了重大突破、一线的6个德军师被打垮以后,而这一天也被鲁登道夫称为“德军的黑日”。

第八,导演为了满足政治正确和DEI,加入了不少法国黑人群演,片中出现的所有法国本土的部队全部都是黑人跟白人混编(之前的《1917》和去年上映的美剧《空战群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1917》里的英军部队也是黑人、白人和印度人混编,而《空战群英》的最后一集出现在德军战俘营里的那些英国皇家空军战俘大部分居然是黑人和印度裔),甚至就连双方谈判的列车上都出现了站岗的黑人士兵。现实中一战期间法军只有那些来自非洲的殖民地部队和外籍军团才有黑人,当时正儿八经的法国本土部队是没有黑人的。

第九,在真实历史上,战争末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联军在进攻,德军在防御和后撤,电影里的几场战斗除了法军反击那一场以外全部都是德军在进攻、法军在防守,这完全不符合战争末期的真实情况。不明真相的观众看了这部电影会产生一种“德军之所以输掉战争完全是因为在堑壕战中出动出击送人头而流尽鲜血”的错觉,事实上,在整个1915到1917这三年的堑壕战期间西线发生的大部分战役都是联军在进攻、德军在防御,只有凡尔登战役是个例外,这也是联军在堑壕战期间的损失人数接近德军两倍的主要原因(正如丘吉尔在他的经典战史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里所总结的那样,1915年到1917年期间的西线堑壕战对联军人力消耗程度要远大于对德军的消耗程度,由于人力损失过大,1917年春法军内部甚至出现了大规模兵变,而英军也因为损失太大而被迫在1918年初转入防御)。

第十,战争最后一天联军死伤6824人,其中美军占了一半多,对面的德军只死伤了4120人,双方交换比接近1.66比1,所以,究竟是哪一方在战争最后一天疯狂进攻送人头不用我多说了吧(没错,说的就是你,潘兴大元帅,导演把美国远征军总司令潘兴干的事移花接木到德军自己身上可还行)。

第十一,这部电影还有给一丝德军的战争责任洗白的味道,现实中德军是最先大规模使用毒气和火焰喷射器的,德军用毒气和火焰喷射器给联军造成的损失人数都远远超过了德军,这部电影却把德军刻画成了这两样武器的单方面的受害者。其中片中60多名德军新兵在密闭的空间内被毒气集体毒死的情节基本可以肯定是胡编乱造了,现实中德军的防毒装备可以说是各国军队里最完善的了,所以,整场战争期间德军使用毒气给其对手们造成的伤亡人数远远超过德军因为毒气产生的伤亡。战争期间,德军在西线战场上通过使用毒气给协约国军队(英法美)造成了不少于451513例伤亡(其中17571人死亡)、在东线战场上通过使用毒气给俄军造成了419340例伤亡(其中56000人死亡),相比之下,作为毒气使用方面的始作俑者,德军付出的代价要小很多,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在所有战场上因为毒气造成的伤亡只有约20万例(其中约9000人死亡)。另一方面,战争末期在西线作战的各国军队除了美军以外,都已经可以把中毒造成的伤亡率和死亡率降到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准了(1918年全年西线英军死于毒气的人数只占总战死人数的1.4%、中毒人数占总战斗伤亡的比例也只有不到13%),只有经验不足的美军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出现了大量士兵中毒和死亡的现象,战争末期美军在西线接近3成的战斗伤亡(共计72807人,其中1462人死亡)都是毒气造成的。

第十二,片尾加入了一个非常离谱的超现实情节:战争最后一天出场的德军行刑队出场枪毙了好几名拒绝出战的士兵。然而,现实中一战期间德军总共只处决了48名自家军人,其中包括18名逃兵(尽管战争期间有多达15万德军士兵当过逃兵),而且,目前也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表明战争最后一天德军有枪毙士兵的记录。反倒是德军的对手英法美意在处决自家官兵方面要比德军狠多了,法军处决了650人,英军处决了361人,意军处决了750人,哪怕是战争末期才大规模参战的美军也处决了35人(是同期德军的数倍)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比较明显的历史错误以外,本片在军事细节上还出现了大量的不易察觉的小错误,比如列车上参与谈判的德国将军把居然把一级铁十字勋章挂在了肚皮的位置上(现实中没有哪个德国军人会把铁十字勋章戴在这个位置,而是佩戴在左肋的位置)、德军士兵使用的G98步枪拉机柄没复位且子弹都还没顶进去却愣是能把子弹给发射了出去等等,在这里就不多做赘述了。

综上所述,新版《西线无战事》或许是一部不错的动作片和战争片,但绝对不是一部优秀的历史片,而且,这部电影和原著也基本没什么关系,属于是挂羊头卖狗肉了。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也同样不能算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片,成为一部真正优秀的反战片的前提是最大程度地尊重历史,而不是为了反战而刻意歪曲历史史实。与新版《西线无战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30年的老版的《西线无战事》。1930版《西线无战事》之所以能成为传世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高度尊重了历史并且几乎还原了当时西线战场的真实情况(和同期德国人自己拍的《西线1918》、《突击队1917》、《索姆河伏尸百万》等反映一战西线战场题材的电影一样,1930版《西线无战事》里的很多镜头也完全可以以假乱真了,所以,后世的很多一战纪录片都直接从这部电影里截取了不少战争场面和德军行军的镜头),所以,这部电影得到了很多参加过一战的德军老兵的高度赞扬。不客气地说,从历史角度上讲,2022年版的《西线无战事》是完全不及格的,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甚至可以说本片描述的是平行宇宙中的一战末期的西线战场。本片充满了西方白左对一战的刻板印象和说教味,真正了解一战历史并且读过原著的军迷朋友们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很容易血压飙升。而这部电影里看似血腥残酷、实则槽点满满的战争场面部分更是让我强烈怀疑导演是《战地1》的资深玩家,他和国内的很多WOT和WT的资深玩家一样,把游戏里的设定和情节当成历史了(确信),所以,才会想出把圣莎蒙当成坦克使用并直接开进战壕、让法军喷火兵站成一排居高临下火烧自家堑壕、让德国士兵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顶着光天化日对法军阵地发起板载冲锋的这类令人智熄的“天才操作”。

说到底,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完全是因为它迎合了当时西方社会的政治正确以及白左的那套历史观和价值观。反战是对的,任何有良知的人都应该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对历史多一份敬畏之心、探究历史真相,而不是为了达到所谓的“反战”目的选择歪曲历史、走历史虚无主义的路线。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当然可以进行合理的虚构和艺术化加工,但绝不能胡编乱造,这也正是新版《西线无战事》和1930版《西线无战事》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注:今年年初的时候本人曾经将这篇文章在我朋友的微信公众号“敲开地狱之门gwwn”上发布过(链接地址如下https://mp.weixin.qq.com/s/fOsHMaqpLcop4T4GETbhIA,对军事历史话题、尤其是二战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关注此公众号,该公众号是简中圈质量最高的军事历史公众号之一(本人在公众号上的ID名称为“56FG泽姆克”,会不定期地在此公众号上发布文章,欢迎大家多多关注),下面是该公众号的二维码。

上一篇:贵在真实! 而人的复杂是真实的一部分

下一篇:演技最打动人的,是“不刻意”的层次感

剧幕迷踪 剧光映画 中国编剧网 6V电影网 猫眼专业版 剧本之家 剧情吧 新剧观察 制片人内参 烹小鲜 阳光电影 剧情百科 新剧观察 剧本之家 电影蜜蜂 谷阿莫 剧本库 剧情库 影视剧本交易网 艺恩数据 电影蜜蜂 毒舌电影 微视影视 快手电影 影视帝国论坛 BT天堂 6V电影网 影视怪蜀黍 镜像娱乐 灯塔专业版 影视帝国论坛 快手电影 A4K影视论坛 电影天堂 编剧帮 网视互联 电影天堂 猫眼电影 电影港论坛 壹剧本 迅雷电影 蓝兔影评 电影FM 电影天堂 快手电影 Sir电影 A4K影视论坛 快手电影 影视飓风 狮子影评 剧情之家 剧本联盟 神工剧情 猫眼电影 巴塞电影 心跳剧情 龙门剧情 豆瓣榜单 娱乐资本论 豆瓣电影 电影天堂 解梦剧情 通城剧情 剧本库 1905电影网 剧情狗 再起剧情 6V电影网 小城剧情 剧情之家 导演帮 猫眼电影 剧情狗 追踪剧情 山麓剧情 高清MP4论坛 剑神影视 冰心剧情 B站影视区 电影天堂 娱乐资本论 虹膜 今日影评 猫眼电影 成名剧情 烹小鲜 豪侠影视 指影 影视工业网 通城剧情 影视大全剧情 中国影视评论网 战歌剧情 武林剧情 大师剧情 飘花电影网 破梦剧情 镜像娱乐 豆瓣电影 解梦剧情 风云剧情 电影最TOP 剧本联盟 水月影评 异童剧情 青春剧情 Sir电影 6V电影网 旋律剧情 艺生剧情 西洲剧情 光影剧情 制片人内参 院线剧情 情缘剧情 七星剧情 IMDb中国 乾坤剧情 电影港论坛 星途剧情 豆瓣电影 飘花电影网 电影蜜蜂 武林剧情 悲鸣剧情 成名剧情 时光网(Mtime) 情缘剧情 豆瓣电影 重铸剧情 星语剧情 恋爱剧情 狮子影评 星客剧情 战舞影视 生财剧情 香客剧情 破空剧情 小兵剧情 IMDb中国 影视剧本交易网 剧情解析网 华语剧本网 剧情百科 深焦DeepFocus 悲鸣剧情 光影剧情 乾坤剧情 剧情库 龙门剧情 光影剧情 壹剧本 迷雾剧情 追踪剧情 神工剧情 解梦剧情 镜像娱乐 医场剧情 破空剧情 网视互联 水月影评 云涌剧情 旅行剧情 Sir电影 旅行剧情 剧情吧 七星剧情 电影界 今日影评 电影首发站 院线剧情 天山剧情 黄历剧情 残影影视 影视怪蜀黍 剧集之家 影视剧本交易网 秘藏剧情 解梦剧情 MP4吧 雷心剧情 剧情迷